创建于1636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名人辈出,政、商、学术等等,诺贝尔奖得主也不胜其数,但该校历史上第一位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将哈佛校徽带上珠峰的毕业生,就是8年前著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来自中国的2009届毕业生于智博》。
  不久前于智博的新书《登顶无捷径》出版,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登顶珠峰的过程和感悟。
  于智博是众人眼中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高大帅气,孝敬父母,事业小有成就。8年过去了,这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如今已长成36岁的大男人。
  16岁赴美求学,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集团全球领袖计划十名成员之一。9年前回国效力,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高级助理。3年前联合创立企业级IT解决方案软件公司--“妥妥递科技”,该公司分别在成都、北京、上海和深圳设有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前后用了49天,于智博于2018年5月19日登顶珠峰。近日在深圳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登顶过程他依然很感慨。他说,很多朋友总会问我,你为什么要登珠峰,其实很简单,我希望做一件让自己这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情,留给子孙一点精神上的财富。
  “登珠峰是我儿时的梦想,但一直遥不可及,直到我几年前第一次遥望珠峰,被她所震撼,攀登珠峰的想法油然而生。她是世界最高峰,当时我想,在创业的过程中,就需要用攀登珠峰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提振团队的士气。后来有客户反映说,我们记不住你们公司的名字,但我们记住了你们是唯一登过珠峰的那家科技企业。”
  他说,创业和登山一样,但我把两件事情合二为一了,哪怕不成功,我相信也没人会说我是孬种。
  有了攀登的勇气,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两年前他就开始搜集各种资料、训练体能,例如每周一、三、五用32分钟跑完7公里,每周二、四、六进行力量训练,无论刮风下雨。他还在2017年专门去了一趟尼泊尔熟悉环境,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政府人员办事效率,掌握如何和当地人打交道……
  他说,登顶途中,不仅要靠体力、要靠意志力,还要能随机应变。遇到困难,该继续攀登还是转身下山,无论怎么选择都没有错,或许选择下山是最明智的选择,刹那间的判断就像很多创业者在遇到坎儿时一样,有的时候公司的生死存亡可能就是一个判断。
2018年5月19日,于智博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冲顶那5天,剩下的44天,于智博每天都把工作集中起来做完。在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他还和在成都的团队进行了一次远程产品发布。那天发布的是一个视频产品,虽然珠峰大本营的信号非常弱,于智博还不停地咳嗽,但是他身后的巍巍昆布冰川还是给在成都参加发布会的客户们以极大的震撼。发布会非常成功,因为客户们都觉得这个发布会非常与众不同:这款产品在信号那么弱的珠峰上都能用,在平原地带就更没问题了。
  于智博认为,相比登顶珠峰,创业的难度更大。能不能登顶珠峰或许几十天就能知道答案,但创业可能几年都见不到结果。而且见不到结果的公司至少都还活着,更多的是一两年就关门收摊了。所以他想对创业的同路人说,如果把创业当做攀登珠峰,那么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但是如果把目标定好了,不管有多高,哪怕摸着天,一步一步往上走,即使真的觉得走不下去而选择退出,也不会有人嘲笑你,起码你有勇气去尝试过。
  在国外学习工作16年,但于智博没有任何国外身份,这也让他很自豪。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很多海外学子和杰出人士回国报效祖国,他们是我的榜样,我也一直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祖国就是我的靠山,学业有成,应该回来做些事情。”他说。
于智博(左四)哈佛大学华南校友会创始成员向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及夫人、副校长等人送上哈佛校史上飘扬最高的校徽。
  今年3月,于智博代表哈佛华南校友会将他带到珠峰峰顶的哈佛校徽送给正在访华的哈佛大学现任校长白乐瑞和夫人,这是哈佛校史上飘扬最高的校徽。白乐瑞回到学校后,自豪地将其摆放在校长办公室内。能以这样的方式为全体中国校友和学生争光、能以这样的方式为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让于智博感到非常光荣。
  自16岁起,于智博便每天坚持写日记,至今已20多年。于智博的新书《登顶无捷径》便是采用日记体形式,文字真实且非常流畅。他说,从小爷爷奶奶和父母就用中华文化对其加以熏陶,使他坚韧、乐观、自信、不轻言放弃。
  记者和于智博谈话时,他爸爸妈妈就坐在旁边。于智博爸爸从事教育工作,他说,无论是对于智博还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他都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知识本领,另外要有个好身体。于智博小的时候考试成绩并不好,但有了这些,他会不惧困难,有韧性、有毅力,有拼搏精神,而拼搏精神可以让人享用终身。(记者铸紫 通讯员白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