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消息 牛年伊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年轻人居多的互联网上掀起巨大声浪,在线下也渐成学习风尚。节目仅播出《尚书》《天工开物》两期,全网热搜就有近60个,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次,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次。
  无独有偶,深圳博物馆曾在过去几年中推出了《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展》《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上)(下)展》。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深有体会地说,不少老一辈学者,家中书房都是汗牛充栋,一屋子的线装典籍。但是老先生离世之后,这些线装典籍的命运往往是废品回收站。因为子女未能传承其业,所以这些藏书命运堪忧。

  古籍藏家、荣竞文脉馆馆长黄洁正是忧虑于这些典籍的命运,开始私人出资收藏。“但仅仅收藏还不够,把典籍放入库房,暗无天日,不见阳光,最终它们还是会被世人遗忘。”黄洁说。

(殿版二十四史共722本,目前国内仅存2套,其中故宫藏有一套)
  如何才让这些传承文明的故纸焕发时代新生,黄洁认为,《典籍里的中国》开了一个好头,“古籍活化”任重而道远。据悉,深圳博物馆通过社会捐赠获得一大批珍贵的古籍善本后,曾先后策划举办过三个古籍善本展。分别是《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展》《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上)展》《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下)展》。目前深圳博物馆馆藏古籍2万余册,“传承之道”将依照“经史子集”的分类,作为一个系列展览持续下去。

  深圳博物馆工作人员洪斌表示,未来在“传承之道古籍善本系列展”中,深博策展团队还计划引入“身份视角”串联展品,而非单纯的时间线,赋予观者虚拟身份,在展厅场景空间中感受古籍背后的故事。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刘蔷对深博的展览表示赞许,她同时建议,未来的古籍展可以多开辟一个单元讲述古籍之美。“我们应该如何欣赏古籍?普通老百姓进馆看展,可以引导他们去欣赏古籍的版本、印刷、装帧、藏书章等等。”叶杨表示,弘扬传统文化,守护文化根脉,需要社会形成合力。《典籍里的中国》火了,古籍善本展览也热闹起来。然而这些都是手段,而吸引大家静下心来,翻看、阅读典籍,走进传统文化才是目的。
  据统计,我国280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共收藏古籍3000余万册(件)。保护利用好中华古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在今年的提案中呼吁,对于古籍,要能够“接过来 传下去”。她认为,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过去常说古籍整理工作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冷板凳坐热,让更多的人愿意亲近整理古籍,了解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百姓生活,起到化育民生的作用。”
  黄洁表示,呵护善本,实则就是呵护中华民族之根。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一部部古籍是人类发展、认知世界最核心、最有价值、最深沉、最厚重的载体,是最波澜壮阔、最优美动人的文明。他说,他一辈子就专注做了这么一件事,“能把一个保护者做好——其实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据介绍,2021年,深圳博物馆将继续携手荣竞文脉馆为深圳市民奉献更多更精彩的展览活动。(记者铸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