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231日消息(记者李强 通讯员 王若琳 李世卓)深大校友“回家”了!1230日,深圳大学“双区版图上的大学梦想”校友返校系列活动在深圳大学举行。值此岁末之际,战斗英雄、世界冠军、行业领袖、公务精英、知名学者、媒介大咖……来自各行各业的136名深大杰出校友代表共同携手重返“荔园”,重温梦开始的地方,共话难忘的荔园时光。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校友论坛上,校友们齐聚一堂,畅谈双区版图上的大学梦想,为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谋划新思路、贡献新理念。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陈湘生,党委副书记范志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成燕,副校长徐晨、王晖、李永华出席论坛等活动。

  师生校友同心同力 为母校加油助力

  在论坛现场,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澳门会展协会理事长何海明,国家一级导演、著名演员欧阳奋强,全国人大代表、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加拿大校友会会长、加拿大CM集团董事长姜勇,“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湾趣”创始人兼CEO陈晓锋,美国纳帕校友李柏元,世界帆板锦标赛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女子帆板亚军陈佩娜等校友纷纷发来视频,表达对母校的祝福,期待母校在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取得累累硕果。

  陈一丹在视频中说,“2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从腾讯滨海大厦可以看到深大校园,我觉得我们从没离开过深大,这里有家的温暖。” 他表示,深圳大学是以城命名的大学,承载着深圳的期待。近年来,深圳大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教学研究、学术建设、科研创新都取得了极大的飞跃,迈入了一流高校的行列,我们校友为母校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面向未来,陈一丹说,“让我们始终记住脚下的土地,不论是历史的点点滴滴,还是新的成绩,我们师生校友同心同力,让深大的精神星火相传。教育是永恒的事业,母校永远是我们做事、求知、勇气和热情的源泉。我们校友也将一直为母校加油助力。”

  据介绍,深圳大学建校37年来,伴随特区一路成长,建校至今已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95%扎根粤港澳大湾区,80%以上奉献深圳特区,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并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为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大培养了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史玉柱、李书福、孟晚舟、周群飞等一大批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袖,创立了腾讯等数十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家是深大校友企业。4位校友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2位校友入选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名单。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深大的战略目标

  在论坛上,李清泉深情地回顾了深圳大学37年来的发展历程。他说,“深圳大学从建校初就肩负起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为特区培养人才的特殊的使命。37年来,几代深大人扎根特区,将办一流大学作为初心与梦想;37年来,深大培养了30多万的校友,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贡献,不亚于国内任何一所高校。37年来,深圳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在招生中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家长与学生的‘投票’,体现了对我们的认可。”他说,近年来,深圳大学快速发展不负众望,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达到985高校平均水平,已成为一所学科齐全、特色鲜明、贡献独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综合排名持续跃升。深圳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个鲜活例证,是国际上观察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快速转型的一个窗口和生动例证。

  李清泉从双创引领、深大速度、改革尖兵、创新引擎、战略智库、城市名片等6个方面介绍了办学特色与成就贡献。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了一系列已被复制、被推广的成功经验;成为科研评价改革探索破“唯”先行者;在线教育领跑全国地方高校;形成以深大为主体的环校创新创业生态圈;校企深度融合服务特区,在扶贫抗疫和大学援建中展现深大担当……李清泉说,“作为一所地方大学,深圳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可以说,深圳大学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零起点新办大学的成功典范,其发展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空间,完全可以办出世界一流大学。”

  面向未来,李清泉说,“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我们制定了《深圳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方案》,将分三步走,稳步推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同时,围绕这个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希望校友们积极为母校建言献策,助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37年一路走来,不忘初心。未来,围绕双区的发展,我们会作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深大重科研也重教学,服务国家战略也培养一流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在深大“再创业”的历程。今年65岁的谢和平院士曾获得4项国家级奖项,是我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拥有众多荣誉和成就的谢和平本可享受退休时光,但他并没有安于清闲和以往的成就,而是来到深圳大学“再创业”,组建了深圳大学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坚持自主原创、自主设计、自主研发,重点在深地、深海、深空保真取芯探矿及物理力学测试基础研究、地热能源化(发电)新原理与新技术、电化学低碳技术与海水制氢探索技术等三大领域方向进行科学探索。据了解,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探测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涉及重大基础性研究,对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83月至今,谢和平带领团队在深圳大学承担科研项目23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代表性论文53篇,获得代表性发明专利49项,还组建了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谢和平团队的努力下,深圳大学获批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相关研究基地若干个。谢和平表示,虽然自己已经老了,但研究院是年轻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围绕国家战略,继续实现一流的目标打造研究基地,搭建国际化的平台。

  在以谢和平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带领下,深圳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在各领域潜心钻研,使得深圳大学的基础性科研创新能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深圳高质量发展发挥新型智库和创新引擎作用

  然而深圳大学并没有“重科研轻教学”。深圳大学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谢和平院士用亲身经历和感受诠释和证明了这一点。他倡导以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一流本科教育,来到深大后牵头组编了通识教育教材《自然科学经典文选导读》并在青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依托该套教材,深圳大学精心打造本科生领航讲座,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类课程必修课。目前该套教材已在全国推广。而这只是深圳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谈及深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谢和平说:“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研究院都不能吃老本,必须要不断前进;如果说深圳大学才37岁,还很少年,更不能吃老本。我们深圳大学目前如果算是‘一般’,以后就要做到‘不一般’;如果现在已经‘很好’,那么以后要做到‘更好’”

  各界校友如是说:“荔园生活影响深远,我们要为自己的大学鼓掌!”

  校友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在主旨发言中说,在深圳大学的学习生活令自己至今难忘,母校给他最为深刻的两大印象,便是“脚踏实地”和“改革创新”精神。“汇元楼门口的‘大脚丫’足印雕塑墙,就象征着深圳大学的脚踏实地精神,这也成了我后来工作生活中的信念。”他说,母校的改革创新精神更是深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深大学子,开拓新的事业领域。深圳靠实实在在的建设成就证明,深圳的发展不单单是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深大也会用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成果证明,深圳大学的迅速发展不是靠“钱多” ,而是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大胆的创新。“深圳是一个奇迹,深圳大学也是一个奇迹。我们要为自己的大学鼓掌!”

  今年7月,2008届校友、蜂巢创意体CEO房海滨作为深圳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代表,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每年刷爆网络的“深大盒子”就出自他创立的公司。“2016年的某个下午,我用一个PPT,花了两个小时,向李清泉校长介绍‘深大盒子’的计划。这是深大录取通知书蜕变的一天,我们将一张纸变成了一个盒子。若不是深大对创新的包容度,敢于面对社会舆论,‘深大盒子’便不会成为现实。”回忆起母校对自己创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房海滨至今难忘。5年来,‘深大盒子’的数据已达到2亿,他还在思考如何将‘深大盒子’做成更加知名的品牌IP,进一步为深大未来的宣传赋能。

  深大人建言:一流人才助力实现“双区版图上的大学梦想”

  实现“双区版图上的大学梦想”,深大未来怎样做?论坛上,深大学者、教师、校友们畅所欲言,代表34万深大人发声,共同为深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谋划新思路、贡献新理念。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吴予敏教授说,深圳大学建校37年走过了“弄潮儿”“入主流”“创主流”三段历程。作为年轻的大学,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向老牌的大学借鉴、吸收。“但我们可以弯道超车,深圳大学是没有思想禁忌的。”他表示,国家重视“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复兴,大学承担了重要的育人责任,深圳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是更好地承担这份育人责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认识到社会给他带来的机遇和使命,并把这个使命扛起来”。他说: “深圳大学不信‘出身’、不信命,出身决定不了命运。就像深大的每个同学不论是出身于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从企业出来再深造还是军队退伍军人,来了深大,我们就要将他们打造成引领创新的杰出人才。深圳大学不仅可以培养马化腾这一种类型的商业人才,我们还可以培养各种类型、复合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