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2月20日消息(记者 唐晨)2月19日,由深圳海外联谊会、广东院士联合会、福田区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河套科创中心举行。参会的深港两地院士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企业领袖以“深港共谋北都发展、推动河套创科提速”为主题,共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央广网记者 唐晨 摄)

创新机制 打造河套合作区为改革创新“新飞地”

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深圳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吴欢主持。在主题发言环节,10余位院士专家围绕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数据跨境、制度创新等方向展开深度探讨。

“我的想法是,在河套打造准未来30年、50年的改革创新高地,集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最前沿技术的新飞地。与香港教育界、科技界、医疗界和工商界共同探讨粤港澳三地执业证互认、职称互认的问题,让人流、物流、信息流无障碍流通。”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主任陈湘生说。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金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舒心表示,建设河套的创新探索与国家支持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举措高度契合。在数据跨境流动、外资准入、商事仲裁等方面,自贸试验区已有较为成熟的创新经验。河套应该争取复制实施这些创新制度。

设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 河套合作区人工智能发展有巨大潜力

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院士认为,河套合作区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而河套的独特地位使其能够汇聚香港和内地的数据资源,形成一个“数据蓄水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他建议在河套建立香港和内地共享的算力中心、对人工智能模型、芯片和系统进行权威评测的国际评测认证中心。他认为,河套合作区面积有限,集中精力合作做好内地和香港都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素的顺畅流通是激发河套合作区创新活力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表示,河套合作区的进一步发展,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认为,要素的顺畅流通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已经联通,文化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情感也紧密相连。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数据流通应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建议相关部门推动跨境数据流通的制度创新,为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国政协常委、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建议,港深两地政府可以先行先试,推动科研数据在河套园区企业和机构间的跨境自由流动。进而推动大湾区数据跨境有序流动。以内地临床试验医疗数据为例子,可以探索利用技术建立“点对点”数据传送,实现内地医疗数据跨境到香港园区内存取和使用。长远来说,两地要推动数据市场开放,香港更可设立国际数据交易所,配合深圳数据交易所,汇聚海内外数据,共同促进数字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汇聚河套合作区

院士专家及全国政协委员在发言中不约而同提及在河套创新人才机制和营造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引进领军人才,让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沿,需要开放和自由的交流和探讨。所以,除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还要创造开放多元宽容的文化氛围,让科研人员、教育人才在这里大放光彩。河套不仅是人才聚集地,更应该是人才交流地,让“聪明的大脑”在这里聚集、交流、讨论,进而作出实质的贡献。

他们还认为,香港有很好的基础研究氛围,深圳有很好的产业化氛围,两地携手,让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在河套创造“深港共同研发、国内外转化、大湾区制造”的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杰出讲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建议,河套合作区应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先导区、试验区和聚集地,集聚全球科技领军人物和青年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他认为应将香港的创新氛围与深圳强大的产业化能力深度融合,吸引全球青年人才在河套合作区创新创业,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自身价值并取得商业成功。

编辑:常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