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深汕特别合作区“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战略引擎”
世界级汽车制造城动能充沛加速崛起
全球率先实现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仰望U9、腾势Z9、Z9GT等高端新车型陆续上市,单月销量连破40万辆、50万辆……过去的一年,比亚迪依然全速行驶在快车道上。
比亚迪屡创纪录背后,是一座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加速崛起。2024年,比亚迪持续加码投资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先后签约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三期、四期项目,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满产、二期产能持续爬坡、三期动工建设,为比亚迪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强后盾。
202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前三季度,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世界级汽车制造城动能充沛加速崛起。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锚定“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战略引擎”目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以昂扬奋发之姿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加快发展。
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合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因合作而生,因改革创新而兴。
过去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紧紧围绕“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改革目标,推动《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落地生根,在法治化轨道上用好“关键一招”,持续完善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践行区域协调发展使命,凝聚起高质量发展合力。
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过去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建立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持续彰显。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齐头并进,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的改革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产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在《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支持下,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不断深化。尤其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出组合拳,培育出产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2024年,深汕村企合作新增5个签约项目和4个动工项目,全市首宗集体林权公开流转试点项目竞价成交,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应模式进一步完备,让产业发展拥有了更广阔空间,让群众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过去一年,深汕创新建立“两层一通则”的乡村规划体系,和美乡村建设焕发新貌。“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新建成10个节点,大安村、红罗村纳入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优化提升,深汕特别合作区全面营造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营商环境。
“政府指导、国企陪同、民企运营”项目落地新模式结出硕果,企业可以“拎包”入驻定制厂房;全力攻坚土地整备,争取土地政策支持,优质连片土地供给和产业空间供给充足……过去一年,深汕全要素保障的优质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形成了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强磁场。
过去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深化社会投融资机制改革,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一般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投资基金,融资使用各类资金36.2亿元。
专项服务、礼遇人才,深汕特别合作区不断完善与产业发展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政策,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造“就业优选地”。
深汕建立有利于干事创业、扎根奋斗的人才发展机制,用心用情招贤纳士。人才来深汕就业创业,不仅适用深圳优越的人才政策,还能叠加享受深汕各类专项优惠,新推出“深汕人才卡”,赢得人才青睐。
过去一年,深汕优质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机制进一步健全,与8所院校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备受期待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开工建设,探索产学研融合模式,设置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一批专业,围绕深汕“一主三辅”产业体系,培养大量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产业集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战略引擎,打造深圳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抓手和动能源泉。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省级指标保障+深圳政策资金+深汕土地空间”协同效应充分释放,全力建厂、快速强链、高效建城,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一主三辅”产业全面立起来、强起来。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过去一年,重磅优质项目争相涌入深汕,企业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202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市场主体同比增长9.64%,全年举办近20次招商推介活动、2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相继签约比亚迪三期、四期、长盛科技等31个项目和企业,计划总投资超170亿元,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凡承诺必兑现、凡政策必落实、凡请求必回应,令人印象深刻。”各类招商活动上,企业家纷纷为深汕代言, 以商招商已经成为常态。
打造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迈出坚实步伐。过去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全面铺开,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加速,产业生态持续优化,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产业韧性稳步增强。
过去一年,深汕高端整车制造强势倍增,零部件绿色制造集聚成势。比亚迪一期项目16栋厂房、共174条产线全部满产;比亚迪二期项目西地块13栋厂房全部投产并开启双班生产,整车日产量突破1300辆,全年生产整车超25万辆;东地块全面动工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下,累计近30家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集聚。佛吉亚等9个项目投产,显控科技等7个项目主体封顶,延锋国际等6个项目动工建设,一张汽车核心供应链网络在深汕密织成型。
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纵深推进,天然深水良港、相对连片平方公里级优质产业用地等正转化为发展胜势。
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有序推进。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这一备受瞩目的产业片区已成立管理中心,并落地瑞华泰、博纯等4个项目;中心区城市设计已形成中期成果;小漠高端商务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加快开展开发建设预研项目。
“两类空间”保障更加坚实。全年,深汕实现新增土地收储499公顷,新增土地供应603公顷,新增土地供应创历史新高,“平方公里级”高品质土地空间和“百万平方米级”高标准产业用房家底更为厚实;完成编制全省首个经自然资源部备案的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方案,土地利用潜力和可持续性持续增强。
国际物流和外贸渠道更加通畅。过去一年,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新增4条外贸滚装航线,汽车滚装出口超5万辆,比亚迪自主滚装船在此首航,港口规划管理运营机制进一步理顺,港口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厂港联动日益密切。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正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和联动深圳港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
交通配套、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通港大道、深汕大道全线通车,深汕高铁枢纽动工建设,小漠港疏港铁路纳入国家铁路专用线项目清单,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形成;市政设施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一批水、电、燃气重大项目次第开工,新增光伏装机规模34兆瓦,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为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基石。
民生升级支撑现代化产业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根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宜业深汕提供有力支撑、凝聚强大合力。
过去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办好重大民生实事,重点推动改善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等领域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汕迎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丰收年”,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深汕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9900个学位的深圳中学高中园和3360个学位的深汕实验学校建成投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市二高深汕学校、深汕外国语学校正加快建设。
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深汕特别合作区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集中统建绿色安置农房项目加快主体结构施工,“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已初步构建,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区将新增各类住房6万套,能满足约18万人的住房需求。
加快医疗机构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牢牢守护群众健康,800张床位的深汕人民医院总体形象进度达80%,计划2025年建成,深汕学府社区健康服务站建成投用,规划建设鹅埠、小漠片区、比亚迪社康中心,群众在家门口、产业工人在单位旁就能享受到深圳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文化自信涵养和凝聚精神力量,首座艺术馆开馆,白田山遗址考古出土文物300余件,渔歌、白字戏、畲族三月三等具有深汕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扬。
快速回应民生需求,深汕特别合作区建立民生诉求办理“每周一评”机制,按时办结率达100%,小漠、鲘门综治中心建成投用,新设立8个群众诉求服务特色站点、5个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深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向深汕基层延伸。
过去的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进取不止、拔节向上,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新的一年,前景光明、时不我待,乘新时代东风阔步前行,深汕湾畔的潮水正拍打出新的时代强音。(王森)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