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5月11日消息(记者 周子瀛)5月11日,为期3天的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拉开帷幕,也就在这一刻,166艘深圳远洋渔船航行作业在广袤的深海。从南海之滨的“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从世代相传的“耕海牧渔”转型现代渔业之都,央广网记者与你一起探究深圳走向“深蓝”的旅程。
我们的探访从水湾渔业开始,目前有22艘现代化远洋渔船的水湾渔业,在2000年创办的时候,是一家村办集体企业,有六艘老旧的非专业远洋渔船。水湾村村民王荷春,自幼便跟着村民们出海捕鱼,那时候捕捞条件有限,出海船只都是小木船,经不起风浪,更不能远洋。现在,王荷春和身份不仅是远洋渔船的船长,还是深圳市水湾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参与并见证了水湾渔业的发展壮大之路。
远洋捕捞(央广网发 深圳水湾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供图)
2011年,水湾公司重组,淘汰了老旧的船只,建造了22艘专业钢质远洋渔船,由农业小微企业逐渐成为农业龙头企业。钢质船越造越大,鱼越捕越远,水湾公司也开始从近海驶向远洋进行渔业捕捞。但是,走向“深蓝”的远航并非一帆风顺,作为船长的王荷春也曾多次遇险。
2019年,四艘拖网渔船在莫桑比克作业时遇到飓风,当地的天气预报显示飓风仅有8-12级,结果达到16-17级(莫桑比克飓风伊代)。在飓风的侵袭下,两艘渔船直接被打到了岸上,受损严重,深陷泥土之中。在当地人的帮忙下,他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渔船挖掘出来,损失百万,但所幸船员没有受伤。去年,王荷春带领船队从莫桑比克开往马达加斯加北部时也途经风圈,情况十分危急。他和船员们一起,齐心协力扭转方向才确保了平安。
如今,水湾的远洋渔船可以实现在海上的持续转载和补给,渔船很少回国。他们捕捞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目金枪鱼等品种,一艘船一年的捕捞量一般在350吨左右,情况好的时候还可以达到450吨。鱼获装载上船后,不同的品种需要不同温度冷冻,比如大目、黄鳍等要用超低温-60度冷冻。60-70%的鱼获通常会运回国内销售,另外一部分则通过转载船直接销售国际市场。
在深圳,像水湾渔业这样的远洋渔业企业一共有11家,在海外共设立有13个远洋渔业基地及工作办事处,注册有9家境外公司。作为远洋渔业发展的主力军,深圳远洋渔船数量和产值已占到广东省的六成。
“深圳发展远洋渔业的整体思路是储近用远,捕养结合,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捕养’是捕捞和养殖结合,‘用远’就是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深圳远洋渔业走出去,要负责任、有担当。”深圳市海洋渔业局渔业处四级高级主办张猛告诉我们,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扶持政策,吸引了全国龙头企业落户深圳。去年,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与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圳远洋渔船规模将达到500多艘,占全省总量的95%,占全国20%,位居全国首位。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也在加快建设,力争在2025年建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海鲜等优质蛋白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科技赋能,深圳在深远海养殖上迈出了一大步。张猛说:“养殖最重要的环节是种业。种业相当于渔业的芯片,只有把芯片掌握在自己手里,养殖才能发展壮大,解决‘卡脖子’问题。”目前,深圳正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推进育种创新和示范应用。4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正在规划建设,船体能极大拓展深海养殖的空间范围,2025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年产值可达18亿元。
今天开幕的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则是深圳走向“深蓝”的新起点。国际渔业组织、国内外龙头企业、行业领袖、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齐聚一堂,湾区渔业上下游产业和资源快速集聚。它的未来,是深圳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商贸与科技资源的世界级渔业盛会,是粤港澳大湾区渔业产业链圈层融合、资源整合的共享合作平台,也将为深圳先行示范打造“深蓝样板”。
渔博会现场(央广网发 深圳渔博会供图)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