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2月25日消息(记者 常迪 荣冀晴)近年来,“出海”成了企业发展的“热词”。“出海”一词最初多指港口的货物出口,而在对标国际需求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港口的功能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在深圳港口格局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盐田港,通过“绿色港口+海铁联运+资源网分享”的模式,打通企业出海“主动脉”,从货物出海到企业出海,开启港口助力企业出海的“进阶版”。
提升ESG指标:用国际规则做事
“今年我们为到港停泊的船舶供电约1810万度,为去年同期22倍,超去年全年1244万度,减排1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约78万棵树木!”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海铁联运服务部总经理余秋文提起盐田港如今的绿色发展成果如数家珍。
在被问到绿色港口建设的初衷时,余秋文表示,盐田国际在最初发展的时期就在做绿色港口建设,“我们有很多国际客户,他们在选用港口的时候,对港口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为了匹配国际标准,我们在提升自身绿色发展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在盐田国际的码头上,停靠船只的船员们从船上放下电缆与码头岸基船舶供电设备连接,旋钮船舶用电转换开关,关闭船舶自备的辅助发动机,就可将船舶用电转换为岸上供电。这便是岸电的使用场景。而岸电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满足靠港船舶的减排需求,有效改善盐田港区的大气环境。
“除了使用岸电,我们还在港口内部投入使用清洁能源的流动机械用以推动港口的全面绿色发展,除此之外,为船只加注清洁能源也是绿色港口建设的重要部分。” 通过这套‘组合拳’,盐田国际在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对接世界各地客户环保需求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向内打通:内陆腹地货源直通港区
自身与世界的链路打通了,如何助力其它企业也能顺畅的走出去呢?盐田港给出的答案是,让内陆货源腹地的货物可以直通港区,向外则利用自身航线网络优势及配套资源疏通企业“走出去”的“主动脉”。
就向内而言,盐田国际拥有深圳唯一一个直通港区的铁路,本身就是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枢纽。通过铁路运输,内陆货物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到达港口,进而发往世界各地。这条铁路线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还减少了对公路运输的依赖。
据余秋文介绍,每天从全国发往盐田国际的货运专列多达十几班。“以近期开通的‘渝深港图定班列’为例,来自重庆的货物可通过该班列在2天内抵达盐田国际,换装上国际班轮发往世界各地。多地合作模式的开通,为重庆等内陆地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绿色低碳出海通道,将重庆至盐田港区的运输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至2天,助力成渝外贸高质量发展,使得‘渝深港’三地互惠共赢。”
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海铁联运发展和内陆港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大湾区内河货物和西南、中南地区货物经深圳港口进行进出口贸易,拉近了大湾区及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
除了海铁联运,内陆港建设也是打通货物进出口的方式,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以深圳港为枢纽港、内河港口为喂给港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体系,通过枢纽港和喂给港的业务合作,将深圳港的“闸口”延伸至喂给港,两地海关对监管场所实行信息互认,从“两次报关”变为“一次报关”,实现组合港一体化运作,释放了“通关提效、物流降费、生态环保”等诸多红利,提升深圳港中转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以海铁联运+内陆港的形式,把港口功能延伸至内陆货源腹地。
向外链接:共享资源网 助力中国企业顺利出海
向内的通道打通后,如何向外链接,助力更多想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顺利出海呢?盐田国际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航线网络+配套资源共享。
作为超大型船舶首选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枢纽港,盐田国际结合自身的航线网络,与船公司、各级政府部门和口岸联检单位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海运航线服务,今年更是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16条航线,覆盖北美、南美、地中海、澳洲等区域,增加通达全球的航线密度,覆盖更多目的地,助力中国企业高效多渠道出海。
另一方面,盐田国际联动政府、海关、协会、企业,打造了盐田跨境电商产业配套,同时利用集团的全球网络帮助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国内的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对当地资源不熟悉、对当地通关环境不熟悉等挑战。利用集团的全球网络,我们可以协助国内的企业在国外的市场匹配到优质的服务资源,也可以帮助国内企业获得非常灵活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余秋文说。
“自己好带动大家好”,盐田依靠这样一种港口助力企业出海的“2.0版本”模式,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更多中国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