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4月2日消息(记者 常迪)深圳近期接连发布人工智能领域多项行动计划,更在3月29日再推新策,发放首批用于算力购买补贴的“训力券”,总额近2亿元,惠及近40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政策精准滴灌、技术攻坚突破与生态开放协同,深圳正在探索硬件制造优势与场景创新能力深度耦合下的“制造重镇”向“智能先锋”转型。
政策领航:构筑产业新“脊梁”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指引,此前,深圳接连发布《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在两年之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并将扩大开放“城市+AI”应用场景,加速形成最开放的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的“深圳样板”,并将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落点放在了终端产业上。
“深圳以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以开放场景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政策与资本不断优化产业生态,通过‘技术突破+场景驱动+生态协同’多方发力,全力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他介绍,除了政策指引,深圳还将通过举办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发展大会、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等方式,汇聚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展开头脑风暴,共同探讨产业发展、科研动向和政策举措,为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描绘蓝图。
深圳人工智能相关展会上企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央广网记者常迪 摄)
技术落地:硬件与场景“双驱动”
“一直以来,深圳都坚持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最关键节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更多布局在企业。目前,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3.3%,创新主体地位非常稳固。”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圳将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既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又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据了解,深圳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层分类筛选建立全市1000家左右滚动更新的高成长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以及坚持市场化运行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研发服务等方式,正在逐步增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有了技术,场景创新便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突破口。2023年以来,深圳已开放了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深圳将大力建设市、区两级应用场景开放中心,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教育教学、医疗服务和文化旅游5个领域,每年开放100个以上应用场景,打造“一区一品牌”典型场景应用,推动全面提升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水平。
如今,在龙华区的无障碍智慧居家养老体验中心,无障碍升降厨柜抬手便能帮助老年人轻松取物,辅助用餐机器人能帮助老人完成用餐;在龙岗区,有自动加水、自动倾倒垃圾的环卫机器人,也有功能齐全的智能割草机器人;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转移扶抱机器人、助移机器、人体成分检测仪等正帮助老人提升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深圳人的生活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创新应用而变得更加便捷。
越来越“日常化”的深圳机器人应用场景(央广网记者常迪 摄)
产业生态:供应链与企业梯队协同
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圳的产业生态优化,深圳提出要重点攻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灵巧操作等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企业涌入赛道。
“人工智能机器人最终是要为人类服务的,那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机器人若要准确完成任务,‘触觉’必不可少,那么‘感知’就至关重要。”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深圳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及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先行者,深入布局具身智能领域多年,并完成多项业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公司联合创始人聂相如向记者解释了触觉感知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重要性。“我们的传感器应用于人形机械的机械手以及各类需要分解抓取、具备触觉和力控制的产线场景。例如在机器人抓取手机时,力的控制非常关键,用力过猛会捏爆手机,用力过轻则手机会掉落。”
机械手“拧灯泡”测试场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前,深圳提出要抢抓端侧智能爆发机遇,聚焦五大智能产品矩阵,推出100款以上热销智能产品,抢占“万物智联”新赛道,而产品需求的增加往往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聂相如表示,今年春节后出现了订单供不应求的情况。“用户对产品的要求高,响应速度也要快,企业研发生产的压力会相应增大,我们也采取了扩大供应商筛选机制和增加供应商库储备的措施,筛选更多优质供应商以完成客户交期。幸运的是深圳有完备的供应链支持生态,有利于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快速实现想法落地,同时基于深圳已有的机械加工、电子电路等产业,企业也能以较小成本快速试错和迭代产品。”
而对于人工智能产品落地难的问题,聂相如坦言,许多场景前期需先大量投入,对初创企业来说会有很大的压力。“场景不明确或场景全新、存在定制化需求及细化限制等情况,会让企业在进入早期面临较大的开发成本和研发压力。另外,一些涉及康养、民生公共安全类场景,初期数据不方便共享给民营企业,企业想进入这些场景也不容易。”对此,深圳推出的“城市+AI”应用场景政策给了企业新的希望。“在地铁、安保等过去难以进入的场景,政府起到关键作用,给予头部硬科技初创企业很大支持,保障企业在这些场景能快速部署工作,也能获取更好的数据和真实需求,助力完成产品迭代开发。”
深圳地铁安检机器人1.0版本部署(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深圳地铁”官方公众号)
根据规划,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超3000家,政府也将通过“投补贷”、低成本孵化器等举措吸引全球团队落地,利用供应链优势与企业梯队协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此,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圳将聚焦五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上下游软硬件产业;二是强化算力供给;三是支持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提升“根技术”创新水平;四是加快场景应用示范,坚持把整座城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五是以更大力度培养发现人工智能人才,同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适宜创新创业的土壤。“深圳作为我国智能机器人的核心聚集地,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实力,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5.9%,势头迅猛,有望在2027年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并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提供‘深圳样本’。”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