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3月2日消息(记者 彭艺娑)“今天我是粤海街道的代表,很荣幸代表我亲爱的深圳大学所在的街区。要是我们每个人都去好好生活,每个人对自己居住的区域贡献一份力量,咱们深圳,咱们中国,咱们地球,咱们宇宙都会越来越美好。”这是来自土耳其的Esma在参与深圳市首批国际化街区授牌仪式后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
2月28日,深圳市外事办公室举办“深圳市首批国际化街区授牌仪式”,为20个街区正式授牌,同时宣布第二批国际化街区申报工作启动。这标志着覆盖深圳十区的国际化街区网络初步形成,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工作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彭艺娑摄)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大平致辞。他说,如今的深圳改革动能强劲澎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中外人才加速集聚,城市建设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接下来,要充分发挥首批街区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建设国际特色错位发展、品质卓越的国际化街区,并以更高质量、更大格局、更强合力推进第二批国际化街区建设,优化全市国际化街区的规划布局,以点带面地推动国际化街区集约高效发展。”王大平说。
近年来,深圳市外办以街区为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各项创新举措在基层落细落实,分步骤评选出数批各展风采、各具特色的国际化街区,不断织密覆盖全市的国际化街区网络,塑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全球人才打造逐梦鹏城的温馨港湾,引领城市国际化建设工作迈上新阶段。
招商街道办事处主任管蔚表示,从2019年起,招商街区创新实行“TOPIC”五线发展战略,从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组织、国际化平台、国际化机制、国际化社区方面发力,推动街区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化升级。截至目前,依托国际化服务平台和涉外社工的专业力量,招商街区已举办各项中外交流活动超过600场,服务中外居民4.8万人次,营造了多元共融的文化交流和服务氛围。
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国际化街区建设者们想方设法、畅通渠道,邀请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让建设成果的“分享者”同时成为参与建设的“主人翁”。
深圳市民代表何珊珊对国际化街区建设启动以来的变化深有感触。她说,三年来深圳市国际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城市的中英文双语标识、小语种标识更加规范,公共服务人员的服务品质有效提升,外籍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中外居民共同为城市的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经过三年的国际化街区建设,深圳的开放包容更加牢固地刻在每一个深圳人的心里,也更加深入到了城市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之中。”她说。
来自新西兰的外籍居民史蒂夫(Steve)在蛇口已经居住了7年。在他看来,蛇口国际化街区建设有三大亮点:社区沟通、生活质量、中外交流。多年生活在蛇口,史蒂夫已经把深圳当作了“家”,并且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引用了中文成语“饮水思源”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他说:“国际化街区建设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各级建设者们的远见卓识和辛勤付出。这项工作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风貌和精神,也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深感自豪。”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