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流量变增量 旺丁又旺财

深圳去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六成

以全国第一成绩获评“三星级”中国软件名城、数智赋能千行百业、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培育未来“产业之星”、会展联动产业兴盛、新质文旅添丁旺财、消费加力流量变增量……

回望2024年,深圳瞄准融合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特色化方向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培育具有深圳优势的优质高效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

服务兴产业兴,服务强经济强。2024前三季度,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237.88亿元,同比增长3.5%,占GDP比重达62.6%。

新融合,呈现乘数效应

服务业,一头牵着制造生产端,一头连着市场消费端,关系着经济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数字化的现代服务业,一旦嵌入传统生产制造业,激发出全新活力,呈现的结果往往是乘数效应。

位于龙华的赢领智尚智慧工厂,车间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这里生产的服装从收到订单起,最快3天就可将成品服装交到客户手中。赢领智尚和华为云联手打造的智慧工厂生产系统优化与仿真平台,让这家制衣厂能快速响应当前服装业个性化、高频次、小批量的需求。

服务业与制造业同处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越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服务的比重越大、作用越大、贡献越大。

跨境电商企业希音构建数字供应链,整合千家服装工厂,每周可推出服装新品数万款,批量制造爆款;腾讯用AI技术满足温氏集团对生猪养殖少死、多生、生长快的需求,通过对生猪生长环境监测和基因库管理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养殖效益……

从制造到销售,现代服务业同样大展身手。深圳智慧零售、即时零售、直播和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罗湖水贝珠宝产业带、华强北曼哈数字直播基地、龙华大浪时尚产业园为代表的直播电商基地多点开花。

助力企业和行业发展,大的经济环境同样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深圳着力提升财税、法律、知识产权等现代服务业,助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前海落实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八大类“前海全球服务商”191家,港企落户近万家;福田设立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立粤港澳三地联营律所、涉外法治服务团,推动服务业迈向高端。

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楼宇经济、海洋经济、飞地经济……深圳抓好服务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催生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服务业供给新增量。

新亮点,彰显韧性活力

从生产类服务业,到生活类服务业,深圳保持韧性,亮点频现。

金融为实体经济带来充沛活水。深圳“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成为创投行业的焦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未来“产业之星”。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存续规模1.43万亿元,耐心资本规模增长三成;累计发行11只REITS募资超278亿元、居全国第一;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在最新一期国际金融中心指数中,深圳位列全球第九名。

物流货如轮转。2024年11月,我市发布30项任务清单促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别支持低空经济企业试点发展“空地联运”物流运输模式;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3000万标箱,同比增长13.7%。

更多客流汇聚深圳。过境免签政策“扩容”,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入境外籍旅客数量不断攀升。2024年,深圳边检总站查验出入境人员超2.4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45.6%。其中查验外国人超554万人次,同比增长89.3%。

会展联动产业链上下游。2023年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发布,深圳位居总榜第四位、计划单列市首位、专业展览竞争力排名第三位;2024年,深圳共举办展会超400场,展览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会展业增长迅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消费蓄力升级。深圳持续完善和丰富“两新”政策体系,真招实措、真金白银推动政策见实效。2024年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82.86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数量超1000家。出台促消费21条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专项政策,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补贴46.9亿元,带动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销售超640亿元。

2024年以来,深圳围绕以旧换新、首发经济、低空经济、餐饮住宿消费、家政服务消费、文娱旅游消费、体育经济、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国货潮品、国际消费、会展经济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活动并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新气象,擦亮“深圳服务”招牌

最近,意大利网友在网络平台分享这样的一幕,当地街上出现“深圳专列”有轨电车。

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深圳湾公园、高耸入云的平安金融中心、“大鹏展翅”的市民中心、如同晶莹剔透水晶球的“湾区之眼”摩天轮……从外观看,“深圳专列”犹如一个移动的深圳形象展示馆,厢体两侧满是深圳城市景观海报,向米兰和佛罗伦萨的居民展现鹏城文旅的魅力。

2024年以来,深圳积极推动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全球尽快展现新气象。

充分发挥好旅游业强大的牵引带动作用。深圳工业游、海上游、红色游、时尚游、古村游人流涌动,“文旅+科技+低空”的“1+7+N”文旅计划突显科技范……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深圳连续上榜多个旅游平台的国内热门前十旅游目的地。

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等“扩容”政策,当天前往深圳的入境机票搜索热度即猛涨43%。关注深圳旅游的外国游客主要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呼应,深圳旅游稳稳接住“国际流量”。去年1-9月共接待入境外国游客133.04万人次,同比增长264.2%;国际旅游收入400.50亿元,同比增长148.3%。

深圳“演唱会经济”一片红火。众多外地游客来深“追星”,感受到深圳演唱会经济的火热:不仅大运中心周边餐厅人气旺,酒店客房也爆满。数据显示,大运中心旁边的大运天地去年7月底开业后的一个月,商场总客流量超过300万人次,日均客流达10万人次。

深圳瞄准同样“吸金”的高级别体育赛事。全国游泳冠军赛、CBA联赛、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2024年相继在深圳举行,大批国家体育名将来深一展风采,也吸引众多体育迷带动“赛事经济”。

观众和粉丝流量转变为消费增量,传递热度与信心。每一场演出或者赛事,直接拉动餐饮、酒店、门票、交通等行业看涨,间接带动周边产品、体育器械、场馆租赁、健身投入等行业发展。(记者 沈勇)

编辑:荣冀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